有“蘑”有样,成绩不俗
来源:农村大众报

万鲁长(中)在基层指导菌菇生产。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种植中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我省食用菌种植现状如何?若想加入此行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山东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万鲁长。
产量产值稳居前列
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仍保持稳步发展。”万鲁长介绍,目前,我国食用菌种类日渐增多,总产量逐年增加,产业总产值不断提升,社会需求量和消费量不断增长,已初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精深化的发展格局。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不仅是食用菌生产大省,还是出口大省。产量、产值,以及出口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万鲁长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据2022年统计,我省食用菌产量为301.31万吨、产值达190.85亿元,分别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222.54万吨)的7.13%和总产值(3887.22亿元)的4.9%;
全省食用菌工厂化规模企业数量90余家,工厂化企业年产值达54.2亿元,年产能64.2万吨,占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总量(343.68万吨)的18.68%,位居全国前列;
出口方面,2022年全省食用菌总创汇12463.84万美元。香菇、平菇、木耳等菌包(棒)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香菇菌棒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一组组喜人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万鲁长介绍,近年来,山东食用菌栽培模式不断创新,多功能恒温生产菇房、高标准周年生产大棚、新型遮阴棚、集装箱式智慧周年生产菇房等新型专用栽培设施,以及立体化、周年化、菌菜轮作套种、林菌共生等生产模式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设施生产效益水平进一步提升。现在,全省标准化园区达170个,邹城、鱼台、金乡、惠民、冠县、梁山、莘县、定陶等一批主产县、市(区)闻名全国。
尤其是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制优繁工艺和种源维护保藏技术的创建与推行,缓解了工厂化菌种快速退化问题,提升了自给可控水平,增强了食用菌菌种、菌包专业化商品化制备能力。在液体菌种推广应用、菌包专业化生产和外销能力上实现了全国领先。
“近年来,企业专业化制包水平不断提升,工厂化生产和大棚生产两种产业模式由‘并存’转向‘共融’,香菇、平菇、黑木耳、长根菇等品种菌包(棒)专业化生产规模快速增加,且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外销和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成为产业的亮点和优势。”万鲁长说。
值得一提的是,种质创新开发和引进,推动了我省高端珍稀菇类规模生产和工厂化新菇种丰富发展。传统栽培大宗菇类稳步发展,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灵芝等产量居全国前列;效益较高的珍稀菇类产量所占比重提高,有力促进了全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前景虽广阔
种植之前需调研
“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全省食用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过,要想跨入这个行当,还是需要做好充足准备。”万鲁长说。
首先,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栽培模式。
我省食用菌生产品种结构近年来不断优化。平菇、金针菇、黑木耳、毛木耳、香菇、灵芝等优势主栽品种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真姬菇、秀珍菇、银耳、大球盖菇、长根菇、羊肚菌、金耳、鹿茸菇、桑黄等珍稀菇类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规模化栽培品类达30余个。无论选择什么品种,必须考虑销路问题。
栽培模式方面,目前我省有以下几种:工厂化生产,控温棚生产,冬暖大棚生产,简易拱棚生产,光伏棚生产,移动式智慧方舱菇房生产,新型专用大棚生产以及林菌共生模式、菌菜轮作模式等。食用菌栽培模式不同,其生产条件要求亦不同。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必须考虑生产场地、资金预算等。
其次,建议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指导制菌种、制菌包(料)和出菇等重要环节,从而保证菌品质量。当然,产品产后处理、初加工、包装、储藏,以及市场销售渠道等,也必须考虑到。
对于正在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和个人,万鲁长也给出了发展建议:可以通过发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通过食用菌菌渣的肥料化、基质化、饲料化、能源化、新材料化等措施,延长产业链,拉伸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增加收益,抵抗风险。
“全省食用菌每年产生的各种菌渣有200多万吨,如果将其转化为生物有机肥、菌渣饲料、养殖垫料和燃料、栽培基质等,将是一笔不小的收益。”万鲁长说。
■专家简介
万鲁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兼任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食用菌分团联络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山东微生物学会副秘书长,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省企业管理研究会现代高效农业专委会副主任等。39年来主要从事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开发、良种培育优繁、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微生物菌剂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工作,致力于珍优食用菌育种、高效栽培、循环农业及示范推广。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山东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农科院十佳农科人”等称号。
对话“两优一先” 见国繁:希望把非药物中医技术发扬光大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的推拿科,是北京市的品牌科室,也是北京市区域特色专科,见国繁就是推拿科的学术带头人。她已从事颈肩腰腿痛及脊柱相关疾病临床工作30余年。30多年里,她不仅用娴熟的技术为患者治好了病痛,也为北京平谷中医医院摸索出了推拿手法的品牌。
见国繁还是平谷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从事党务工作已有21年的她经常说:“在医院这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党建工作不仅是指路明灯,还是黄灯和红灯,不仅要引领业务发展,还要做好监督机制运行。”平谷区中医医院由二级甲等到三级甲等,由党总支到党委,由3个党支部到8个党支部,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医院快速发展,离不开她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但说到自己的工作,见国繁还是不由自主地谈起她的老本行。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医术、医德,还要有艺术性。这个艺术性就体现在和患者沟通上,把复杂深奥的医学知识用简单的生活化语言来进行比喻讲解,患者就容易听明白,对医生就信任。作为一名党员,要做的就是持续为患者提供相对安全、创伤低、副作用小,合适、精准的治疗技术,以及安全、整洁的就医环境和主动真诚的服务。”

见国繁正在为患者检查脊椎情况。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谈经历:从中医内科医生变成了“推拿能手”
新京报: 你一直都在平谷中医医院工作吗?
见国繁: 我是1988年7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平谷区卫生局人事科,工作两年后,我就申请下基层了。因为我本身学的是中医,还是想到医院干我的专业。当时就到了平谷城关卫生院,在那里工作了9年半,我的业务也干出了专长。在城关卫生院,我成立了平谷区第一个颈肩腰腿疼门诊。后来赶上全国卫生系统改革,自收自支,一些卫生院经营不善。我又被上级派到平谷区南独乐河卫生院干了5年半。2005年1月来到了平谷中医医院。
新京报: 平谷中医医院的推拿科很有名气,你是怎么从中医内科医生变成“推拿能手”的?
见国繁: 我学的是中医内科,内科医生也就是以开中药为主。在基层通过看病发现,光靠吃中药有些病并没有什么疗效。比如,那会儿我发现来看头晕的病人特别多,一说头晕首先想到的就是脑血管病,到了医院就是输液。有的人输一两个月的液,也没什么效果。我就琢磨,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后来我就开始从中医的一些适宜技术上找方法。
中医的适宜技术有很多,可能最受患者认可的就是针灸和推拿。针灸和推拿我并不擅长,就是上学的时候,在针灸科实习过一个月,推拿几乎没接触过。
我记得当时就针对一些草药解决不了的症状,去图书馆翻书。后来找到一本颈椎腰椎相关的小册子,里面提到,头晕可能跟颈椎有关。从那以后,只要来看头晕的患者,我都会看看他有没有颈椎病。我相当于现学颈椎病的诊断,根据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患者描述的症状,试着去查。后来就发现,一大部分头晕症状都跟颈椎有关系。从那时开始,我就把看病的重点转到颈椎病,后来颈椎病看出名之后,又有患者来找我看腰椎病。从此以后,我就算是跟中医骨科、推拿科分不开了,基本上就从普通内科开方子,慢慢转移到推拿针灸上。
新京报: 从中医内科转到中医推拿,并做出成就,这期间你付出了哪些努力?
见国繁: 不懂可以去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2012年我还被评为北京市学习之星。我在学习方面一是看专业书,二是跑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这些年我参加的学术会议得有100多场,在这些学术会议上,我接触到很多中医老专家;并且从一开始自己去听、去学,到上台去讲。
传统的针灸都是按经络穴位扎,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扎的。但后来在实践中,我就发现完全按书中描述的经络和穴位,有些问题也解决不了。后来我开始学解剖,把人体解剖学透了后,我发现还有神经的问题,于是我又开始自学西医的现代医学知识。在城关卫生院工作的9年半,我学习了很多医学知识。以前平谷人大多数都是去市里看颈肩腰腿痛,后来一大部分都到城关卫生院来了,在我们医院,很多病人不用做手术,就能把颈肩腰腿疼问题解决掉。
我记得那时候医院是8点上班,我7点就到单位了,一到诊室,就看到病人已经在排队等候了。最初医院给了我一间诊室,我还记得诊室里有一张治疗床,还有一个牵引架。那会儿医疗器械并不发达,这个牵引架还是我找人做的,牵引颈椎的东西是一个大秤砣。那时候我不仅要看病,也会自己修仪器,总之啥都干。诊室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后来由一间诊室扩大到将近三间的大诊室,从早晨7点开始看病,一直到晚上七八点下班,忙得都没有时间上厕所和喝水。
谈党建: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是一体的
新京报: 从什么时候开始接手党建工作的?
见国繁: 在南独乐河镇卫生院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党建工作。说起在南独乐河镇卫生院的经历,我能说三天三夜,那是真的苦啊。我刚去时,卫生院面临倒闭,医院的硬件设施,只有三排平房,一个200毫安的X光机,还有几块血压表。每天医院的毛收入200多块钱。
当时我去的时候是副院长,院长病了,一年后我成了卫生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卫生局支持我的工作,还给了我5000块钱启动资金。我拿这5000块钱干了很多事儿,勉强把我的科室支撑起来。又送卫生院的骨科、外科和妇科医生去市里进修,他们学回来后相关科室就能开展工作了,我又把市里的专家请到医院帮着做手术。就这样,在南独乐河镇干了5年多,我把医院欠的100多万外债还了,房子建起来了,路也修好了。要倒闭的卫生院变成了整个平谷卫生系统的先进单位。
新京报: 像医院这种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单位,你认为如何用党建来引领业务发展?
见国繁: 医院确实是专业性极强的单位,但有的时候,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是一体的。比如,医院要发展,要管人才、抓人才,这涉及党建;反过来,医院党委把人才工作做好了,把干部管理好了,同样也是在促发展。这些年,我们医院从医疗改革到疫情防控,我认为党建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从管人才、抓人才工作,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抓党建的同时,让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能促进科室的快速发展。
医院要发展,患者的口碑很重要。我们实施“党员、医德双积分”,进一步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建立全院职工医德医风档案,实行晋升晋级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工资、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组建党委书记、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12345接诉即办”工作专班,每两周召开一次“接诉即办”专题会,对工单逐个分析点评,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改问题,持续改善医疗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服务态度不好等工作作风问题,持续为患者提供安全整洁的就医环境和主动热情的服务。
谈发展:不仅要带好队伍,还要为更多人解决病痛
新京报: 你到了平谷中医医院后,如何把推拿、针灸等这些非药物中医技术进行创新融合的?
见国繁: 我刚来平谷中医医院的时候,这里没有推拿科,有一个正骨科。后来正骨科医生主要从事骨科手术了。推拿医生很累,收费又低,很多医生不愿意干。我当时就觉得,推拿是老百姓最认可的中医技术之一,在咱们医院不能丢啊。于是我开始成立推拿科,一边现招人,一边拽着正骨科,既要做手术,也要把中医技术拾起来。在平谷中医医院,我首创了推拿科、治未病科等专科门诊,新病区2个,争创北京市和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
过去因信息不发达,交流不便捷,中医技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在不同地区是分门派的,推拿一开始我学的是北京宫廷正骨,后来又通过学术交流学习不同区域的推拿技术。然后我又接触了美式整脊、学习澳洲手法技术,经过20多年实践,融会贯通,创建了北京市中医“调脊术”品牌。
在平谷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我还成立了“互联网+推拿”中医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开始网络学习和授课,承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人才培养项目4个,挤时间到全市30多个基层医疗单位传承中医技术,5年间为北京培养中医技术人才200多人。
我认为,我不仅是一个党委书记,还是一名中医。所以不仅要带好队伍,还要用更好的医德医术为百姓解决病痛。

2021年6月22日,见国繁正在给患者针灸。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新京报: 当选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你有什么感想?
见国繁: 一方面,我很感动、感恩,感谢党组织的信任,感恩党的关怀,感谢患者认可。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今后在工作当中,还要做得更好,用党员的标准、党委书记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负使命,带领单位的党员和职工,做好老百姓的健康服务,为党的事业、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飞
编辑 张磊 校对 翟永军
相关问答
《简笔与繁笔》一文中的问题1、课文中有一段话“当然,也有长...
[回答]1、"水分”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2、“繁笔”即指“长而优、非长不可的”用以叙述、描写事物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啰嗦”则指“不必那么长,确实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