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用户投稿 5 0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周涛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eterogeneous peer effects of college roommat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该工作以复杂系统零模型和回归分析为工具,研究了高校寝室室友之间学业成绩的相互影响,揭示了寝室环境中同伴影响的程度和调节因素。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研究同伴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发展,一直以来是社会科学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揭示和深入理解同伴对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优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政策,对定量化教育有参考意义。然而,利用传统分析方法和观察数据来研究同伴影响、识别因果关系,仍具挑战。教育环境是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极高的复杂性。一方面,混淆因素和复杂机制普遍存在,导致很难分离同伴影响和同伴选择。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识别稳定的同伴关系和收集纵向学生成绩数据等,在人力组织和物力支持上都存在极大障碍。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图1: 寝室中室友成绩的组合分析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该工作利用大学寝室具有室友初始随机分配、室友关系长期稳定的特点,收集了大规模的、纵向的学生寝室分配和学习成绩数据。利用复杂系统零模型和传统回归分析为工具,定量刻画了寝室环境中同伴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室友的成绩差异和自身在寝室中的排序对未来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完全随机分配的情况,室友成绩相似的寝室在现实中更容易被观察到,暗示室友同伴影响的存在性(图1)。基于此,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评估室友之间学业成绩相似程度的指标,即同化程度。数据分析显示,室友的成绩同化程度非常显著(图2)。而且,居住在一起时间越长,室友的同化程度越高,即彼此之间的成绩越相似。简单来说,寝室中大约10%的成绩变化归咎于室友之间的同伴影响。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图2: 室友成绩的同化程度分析

该研究还揭示了学习成绩的路径依赖和室友成绩的异质性对自身成绩的影响(图3)。具体而言,学生自身已有成绩对未来成绩的影响最强,其程度远超过室友的同伴影响。在控制年级、专业、性别等条件时,学生自身未来成绩与室友的已有平均成绩仍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当室友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小时,这种正关联的程度会更强。另外,学生自身在寝室的成绩排序与未来成绩也呈现出正关联,即排名靠后的学生更容易在未来提高成绩。值得注意的是,该正关联仅在室友之间的成绩差异较小时存在,暗示共同优秀的室友集体有正面作用。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图3: 自身未来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安)学院博士生曹奕为论文第一作者,大数据研究中心周涛教授和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高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该研究通过了电子科技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61144718和11975071)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55)的支持。高见教授是我校培养的杰出校友,曾荣获“成电杰出学生”称号。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不要国外高薪在祖国沃土探索大数据前沿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大学室友对成绩的影响

电子科大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 本报记者郝飞摄

【人物名片】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大数据研究,在《物理报道》《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等国际SCI期刊和SIGKDD、ICDM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了300余篇论文。其将大数据研究与产学研融为一体,在大数据创新实践上卓有成效。

□本报记者李寰

走进周涛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一张照片引人注目,这是《大数据时代》作者、有“大数据之父”之称的舍恩伯格和其书的中文译者周涛的合影。正是因为翻译这本书,周涛与大数据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这次翻译,周涛将“大数据”概念引入中国。近日,记者对周涛进行了一场“见缝插针”的采访。

周涛身上的光环很多:26岁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7岁被电子科技大学聘为最年轻的教授;2015年,33岁的他获得“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当时一同获奖的还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这些年,周涛的节奏可以用“异常快”形容,除了科研,他还要给很多企事业单位做讲座,宣传大数据相关应用知识。在电子科大,他用全英文开设了一门大数据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世界最前沿的大数据知识。平均来说,周涛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6个小时,而且长期保持着这样的节奏,甚至凌晨5点钟就已经在与合作伙伴洽谈。

记者的采访也是见缝插针,一个小时的采访,有五批人过来跟周涛探讨技术问题。在周涛看来,他要做的就是让大数据为更广泛的领域服务。“我的成长,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和祖国的强大,祖国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大数据的科学家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04年,周涛从素有中科大实验班之称的“00班”毕业后赴瑞士留学,接触到“大数据”的雏形:一些科技公司根据人们的习惯、喜好为其推荐相匹配的商品,面对几亿用户、几十亿商品,大数据为其进行的匹配易如反掌。2012年,周涛翻译了《大数据时代》,时至今日,这本书已经加印了几百万册。

“我一直很明确,我的‘战场’在中国。”在这样的信念下,周涛拒绝了国外高薪的诱惑,决定回国创业,利用大数据让企业可以精准地寻找到用户,用户也能获得自己所需求的产品。到现在,周涛已创办了多家大数据公司,覆盖了教育、医疗、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服务民生、服务智慧政府建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有一点最让周涛欣慰和自豪。他在研究中发现,通过海量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地服务民生,帮助政府提升管理效率。例如,传统的食品监测方式是通过人工抽样,这样的监测随机性较大,容易出现“漏网之鱼”,而引入了大数据后,海量的食品成分被记录,对一些曾经出现过质量问题的食品予以提醒,大大提升了食品抽样监测的效率。周涛还将大数据运用到了环保领域,通过遥感卫星数据探测水体,一旦发现黑臭水体、发现重大污染,系统在10秒之内就能报警。这些举措,为政府执政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周涛说,尽管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大数据的硬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科学家的理念和意识已经迈入了世界前列。“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大数据为时代赋能。”

心语心愿

周涛:用大数据给时代赋能,愿祖国更加强大。

相关问答

听人说,有个周涛教授在我们学校很厉害,学长学姐可以说一下...

周涛教授确实是非常厉害的,首先贴一段百科里面的成果介绍:主要从事复杂性科学和大数据挖掘算法和应用研究,先后攻克推荐系统准确性-多样性困境、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