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体制 大力推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用户投稿 33 0

大力推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实施意见》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整体性推进,提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及农业强国等重要国家战略。纵观世界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只有农业科技强才能实现农业强,而农业科技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而人才又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保障,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农业教育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世界农业强国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农业教育体系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农业教育与农村农民教育紧密结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体制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在国家实施教育强国总体布局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加快与农业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农业教育体系建设及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的紧密结合、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人才强大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农业人才总体上存在“缺乏战略型高端人才、缺少公认的世界级人才、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创新链脱节严重、乡村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经营者素质普遍低下”等现实问题。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要把农业人才建设摆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突出地位,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一体化布局的战略调整,构建与农业强国建设相适应的面向前沿、面向产业、面向乡村、面向国际的新型农业人才体系。

  《实施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精神,在农业教育、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改革部署,对于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性和操作性。

农业科技体制 大力推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二、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农业科技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总体上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主要来自全国1300所科研机构和500多所涉农高校。根据科技部有关数据,全国农业领域研发人员约20万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高校的从业人员约12万人。但从结构看,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匮乏、形成实用科技人才不足。中国高水平农业科学家比例(农业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本国农业科技人员数)是0.049‰,美国是0.738‰。中国科技界公认的优青、杰青和院士三类人才中,农业类占比分别为9.0%、6.1%和6.4%,总体比例偏低。目前我国共有农村实用人才2000万人,平均每万亩耕地有111人,而新型职业农民仅1500万人,只占全国2.07亿经营农户的7.2%,相当于每14户仅有1名职业农民。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科技人员仅相当于美国水平的41%,面向乡村基层和企业的技术转化服务人才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与项目评价机制改革总体还不能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期盼。尤其是农业科技周期长、风险大、科技条件比较艰苦、成果公益性强等特殊背景下的差别化评价改革有待突破,还存在“破”的多而快,“立”的少而慢的倾向。

  《实施意见》强调“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重点围绕“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农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两支重要人才队伍做出的具体改革部署,尤其是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提出了坚持产业导向,结合岗位职责,科学设定农业科技人才考核周期。鼓励科研院校在职称评审、晋职晋级等方面,对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管理、科研辅助的人员进行分类评价。落实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等政策,推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强化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更好结合起来。这些政策意见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农业人才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是补齐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短板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农业教育是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根本保障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农业高等教育作为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农业发展第一生产力、高素质农业人才第一资源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战略力量,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农业强国离不开农业人才强大支撑。对标世界农业强国,我国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教育科技素质低,成为制约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障碍。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平均约10.75年,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平均约7年(美国平均为13年、欧盟平均为11年左右)。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2016年至2024年,农林领域TOP50高校中,来自美国的高校数量最多,9年来共172所次、年均19所,中国高校的数量为27所次、年均4所,位居第三。加快农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以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农业强国的人才根基,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快教育强国与农业强国融合建设,以农业教育强国供给支撑农业强国建设急需,聚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实用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全球农科教合作做出更大改革。

  《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为农服务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强新农科建设,夯实农业院校涉农专业主体地位,强化涉农专业内涵建设,加强生物育种、耕地保护、设施装备、乡村规划建设等学科专业布局,围绕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布局新兴涉农学科专业。支持高校与院所、企业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或授权点。强调中央级科研院所要切实完善机构、人才和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地方科研院所要着力支撑区域发展,加强省级农科院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等等。提出了鼓励更多地方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农科大学生教育政策。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规模,支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教育培训。这些政策措施符合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针对性强,指向性明确,对于指导农业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与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推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需以系统思维打破部门分割、地域限制和学科壁垒,构建“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协调型循环式创新生态。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最终形成“田间有技术、乡村有学堂、农民有本领”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要求,持续扎实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布局、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模式改革、高水平人才体系构建、发展科技小院、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等改革,为探索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做出示范。

作者: 孙其信(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来源:农民日报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份实施意见作出明确部署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份实施意见作出明确部署

新华社记者古一平

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聚焦更好发挥科研院所、企业、人才等各方面力量,部署推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农业科技创新“添柴加火”。

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实施意见作出明确职责分工:中央级科研院所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主攻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农业重大科技问题。地方科研院所要着力支撑区域发展,主攻区域性、特色性产业科技问题。高校要强化为农服务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仇童伟表示,这些部署为不同科研院所和高校划好重点,有助于各司其职,各展其长,避免重复劳动,推动科研院所之间形成合理分工、良性竞争的创新局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

科技领军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苏赋注意到,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保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从企业角度看,实施意见提出的相关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为企业加快创新提供了强大引擎,将有助于引导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于企业,推动农业科技企业加速发展。”苏赋说。

创设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等梯次培养力度;加强科研院校负责同志、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培训;鼓励科研院校在职称评审、晋职晋级等方面,对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管理、科研辅助的人员进行分类评价……围绕人才这一农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实施意见提出建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相关举措,释放出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考核指标的鲜明导向。

此外,实施意见还就提升农业科技条件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高水平开放合作等方面作出部署,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良好环境。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出台这一实施意见,旨在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系统部署、优化布局,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破除阻碍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提高创新效率,切实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相关问答

农业农村发展新体制是什么?

农村农业发展新体制是对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从国内看,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

农业管理体制的框架?

农业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我国在1978年底以前,基本实行的是集权统一的农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三级所有,队为...

着力构建的农业农村发展新体制?

农村农业发展新体制是对于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从国内看,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

从哪些方面推进农业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良好,既得益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更得益于中央不断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理顺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

[最佳回答]B本题考查农业发展问题,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决定》的提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④说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什么是经营体制,以及什么是农业经营体制形式?-懂得

所谓经营体制,就是经营组织形式,经营方法等。以家庭经营为主,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现行政策是基本经营方式不变,鼓励农户通过土地出租、或转让...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时间?

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的安徽和四川农业经济改革是指伴随着资源、人口、技术、文化等各种综合因素变化,以农业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按照生...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需要大力发展哪些产业?

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做优品牌,做大市场。一是引...

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时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制。

40年农业总产值能增加多少?

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